拍照识别植物花草网


植物有一套“能说会道”的通信系统

根据认知心理学家斯蒂芬·平克的说法,人类是用“心语”思考和交流的动物,也就是用符号化的概念“默默地”建构认知。语言作为一种“复杂适应系统”,大大增强了生存适应性,人类可以用这套通信系统精确交流与生存、繁殖相关的重要信息。

那么,进化更早、生物量更大的植物群体,是怎样保持通话的呢?

植物虽然不具有神经系统,但它自有一套“能说会道”的通信系统,能把“信”送到。对植物而言,铺设通信系统,最好就近取材、就地取材——没有神经元,它们可以合成海量的、结构不同的、活性不一的化学分子,将其打造为信息的载体。简而言之,植物间的交流,母语是“化学语言”,“第二外语”才是“声波语言”。

先说植物的母语。在植物细胞膜上,遍布着可以结合化学分子的蛋白受体。它们就像一扇扇城门,让化学信使通过它们将消息传递到细胞核。当然,小分子化合物也可以经由气孔,直接进入细胞内部。紧接着,基因组将启动或关闭特定基因,使得特定位置的特定细胞的特定代谢发生改变。

以玉米为例:在相邻的两棵玉米中,一棵生长过盛,叶子挤到了另一棵玉米“身上”。这时,后者可以把叶面上的机械刺激转换为根上的化学语言,通知前者“避让”。当把受过机械刺激的玉米液体培养基用来培养另一棵玉米幼苗时,后者的根“迟疑不前”,好像知道此地已被同类扎根。

再说植物的“第二外语”——声波语言。

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波,通过空气传播,传到人耳朵里引发鼓膜的振动。声音的大小,实际就是对这种振动强度的反映。人类的耳朵可以听到的最低频率约20赫兹,最高频率约2万赫兹,超过这个范围,就只能借助一些工具了。而一些动物,如狗和猫就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很细微的声音。

此前大量研究表明,当植物暴露在干旱或有害昆虫、草食动物威胁中时,会出现表型的改变,比如颜色、气味和形状的变化。它们所散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邻近的植物,导致这些植物抗性增强。总的来说,人们已证明植物能产生视觉、化学与触觉信号,而其他植物和动物有时也能对这些信号做出反应。然而,植物在受到胁迫压力下会发出声音的情况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。

但有研究表明,跟人类一样,植物确实能听见声音。

本文由:http://www.wuweishangmao.cn/  整理发布。

相关文章推荐

Copyright © 拍照识别植物网 备案号:鲁ICP备19048066号-5